清明節、除夕、中元節與重陽節並稱為四大祭祖節日,家家戶戶在這天會準備豐盛的供品「祭祖」。雖然科技日新月異,但是為人處事所該具備忠孝節義的操守,無論經過多少的時空變遷都不會改變。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保持著慎終追遠、祭祖盡孝的傳統美德。「中元普度」正是結合佛教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節為一體的法會,兩者本來起源不同,由於恰好同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辦,故隨著時間逐漸融匯。但現行的中元普度法會,真的擁有「普度」利濟一切的精神嗎?
內文介紹:
- 中元節緣起:盂蘭盆節
- 中元節拜祖先時可以使用什麼供品?
- 龍德上師開示中元普施的重要性
- 中元節拜祖先及超渡的意義
- 如何在中元節拜祖先?
中元節緣起:盂蘭盆節
盂蘭盆節最早源自於《佛說盂蘭盆經》,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觀察母親墮落餓鬼道,業力深重到飯食一靠近便化為焦炭。當時的僧團在印度雨季時期會停止雲遊,安住一處精進修行,稱為「結夏安居」,目犍連尊者承蒙 佛陀指示,在此時的七月十五「僧自恣日」時,以百味飲食、床敷資具、香油燈燭等等供養十方眾僧,仰仗此功德可救拔七世父母超升善趣,令在世父母福樂百年。「僧自恣日」又名為「佛歡喜日」,此日所有僧眾皆要發露懺悔過錯,誠心接受他人指正,改過自新、還復清淨,因此供養具戒、具德的修行人,功德特別殊勝。
中元節拜祖先時可以使用什麼供品?
據《佛祖統紀》的記載,南朝梁武帝始啟建盂蘭盆法會,起初以供養三寶、孝親報恩、講經說法為主流,隨著時間與佛教發展,逐漸加入施食餓鬼、拜懺和誦經超薦等不同的元素,令一場法會涵蓋多樣化的功德。而「中元節」則是道教重要節日,「地官大帝」的誕辰,此日為「地官赦罪」,各大宮廟皆會舉辦普度亡魂,救拔他們出離地獄的法會儀式,會備辦諸多供品來供養天尊、普施亡魂,此外,還會放水燈替亡魂引路,跳鍾馗以消弭亡魂的戾氣。可知盂蘭盆法會與中元節法會皆具有救苦的慈悲精神。
但部分民間的中元普度會準備三牲、酒釀來宴請鬼道眾生,以往還常見「賽豬公」的祭祀儀式。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利益有情而成道,天神亦是廣積善德方能為神,豈會忍心使生靈在這天為了祭祀而喪生呢?選用葷食祭拜實與普度的慈悲本意並不相符。而鬼道眾生正是因為惡業積重才淪落至鬼道,又怎麼能再用葷食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欲,平添他們殺生的罪孽呢?
觀音山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沿襲佛教孝親報恩、供佛齋僧、誦經和施食等優良傳統,稟承佛制以素食佳餚備辦,完全符合佛法的精神,且由清淨具戒的出家僧眾帶領修法,超薦功德具力。敬邀全球善信法友參贊普桌,若自家亦有祭祖儀式,也可儘量用素宴祭拜,這才能真正利益亡者!